四川大学-哈佛大学古蜀文明考古遗址研习营在我校举办

时间:2019/3/31   来源:四川大学国际班

3月18日至22日,四川大学-哈佛大学“古蜀文明考古遗址研习营”在我校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举办。本次研习营由四川大学西部中国研究中心、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合作研究中心发起,我校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系承办。短短一周,来自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的12名师生与我校考古学系师生联合组队考察了成都平原五处古蜀文明的重要考古遗址,并面向全校举行了四场高质量的学术讲座。

3月18日上午,研习营开营仪式在江安校区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会议室举行,霍巍教授、傅罗文教授分别代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和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致辞,吕红亮教授介绍了四川大学考古学科的基本情况。会后,哈佛师生参观了四川大学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在实验室工作的老师向访客介绍了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和实验项目。

参观四川大学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

下午,研习营师生前往成都平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宝墩遗址参观,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唐淼介绍了遗址基本情况,研习营师生就成都平原早期水管理、新石器时代的林盘聚落模式、墓葬与社会关系等议题展开了现场讨论。

参观成都宝墩遗址

3月19日上午,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Christina Warinner以“微生物考古学:从疾病到微生物群到牛奶”为题,开启了研习营系列讲座的第一场。Warinner教授与听众分享了近年生物考古领域兴起的一个新领域微生物考古的最新进展,通过介绍实证案例展示了病原微生物、口腔微生物等在古代饥荒、瘟疫、疾病、食物结构等方面的应用。前来参加讲座的华西口腔医学院院长周学东、主持本次讲座的原海兵副教授等与Warinner教授开展了高度专业的知识互动。周学东鼓励川大师生跨越学科界域,积极探索交叉融合。

Christina Warinner教授讲座

3月20日上午, 哈佛大学皮博迪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馆长Jeff Quilter教授主讲“古代秘鲁北部沿海地区的王与后”,重点介绍了秘鲁北部莫切文化的考古学遗存,展示了如何通过墓葬材料中的艺术作品和多学科手段确定墓主人身份地位,讨论了莫切文化政治组织的性质。主持本场讲座的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霍巍教授与Quilter馆长就大学博物馆和大学学术研究的整合展开了有趣的对话。下午,研习营师生前往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考察,在遗址发掘主持者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冉宏林博士带领下前往三星堆遗址区,深入了解了三星堆遗址的历年发掘情况。师生们就这个世界青铜文明史中的奇特个案开展了极富想象力的讨论,并从田野考古的角度对未来三星堆遗址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建议。

两校师生于广汉三星堆博物馆

3月21日上午,哈佛大学Ari Caramanica博士主讲“秘鲁北部沿海沙漠地带自然灾害中的农业”,展示了如何从大的历史图景而非单一的遗址,通过水资源管理的方式,去考察农业系统与环境的适应变化以及农民的社会组织规则。本讲由宋吉香副教授主持,石涛老师翻译。下午,研习营成员先后考察了郫县古城遗址、金沙遗址。傅罗文教授向师生介绍了其多年前在郫县古城遗址周边开展的区域系统调查的理念及成果,于孟洲副教授向师生介绍从三星堆文化向十二桥文化转变的若干考古证据。

3月22日上午,哈佛大学傅罗文教授以“早期丝绸之路上的技术变革:洮河流域史前考古调查与试掘初步收获”为题,介绍了其团队近年在甘肃洮河流域开展的考古研究项目,梳理了人类学中有关技术变革与传播的理论,强调史前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宏大叙事背景下应该充分考察当地社会对于新技术的扬弃,以及与之相关的生业和社会变革。本次讲座的主持人吕红亮教授、考古系的杜战伟博士等与傅罗文教授就小规模考古调查与大尺度解释的潜力与挑战进行了热烈讨论。讲座结束后,由周静副馆长讲解,研习营师生参观了四川大学博物馆。下午,师生们前往成都南郊的新创科技园发掘现场参观,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左志强介绍了此处发掘的成果,并带领师生进入正在发掘的大型崖墓墓室考察。

参观新创科技园发掘现场

本次研习营通过系列学术讲座分享和考古遗址现场参观讨论,使哈佛大学的师生对古蜀文明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转折以及四川大学考古学的发展现状有了直观的了解;也使我校师生了解了南美洲考古的前沿、生物考古领域的新型技术、北美中国考古研究的新趋势,这有助于反思未来的研究进路,进一步提升我校考古的国际化程度。如同双方领队在闭营总结中提出的,这不仅是一次考古领域的学术交流,更是一次跨文化的文明对话,双方都期待这一活动能够持续下去。